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详细内容
2025 年安徽省肿瘤整合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 中西融汇・整合创新 浏览:47 发布人:admin 2025/09/10/9:31

  为进一步推广中西医整合诊治恶性肿瘤的优势,提高我省各级肿瘤相关医师中西医救治能力,由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安徽省抗癌协会主办,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的“2025年安徽省肿瘤整合高峰论坛”9月5-6日在合肥隆重召开。本次大会汇聚了国内肿瘤领域顶尖专家学者,共绘“肿瘤防治,赢在整合”的新蓝图,此次活动吸引了我省各级医院肿瘤相关科室骨干等近400余人参与。

  大会由论坛执行主席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梅教授主持开幕式,她以热情洋溢的致辞,向与会专家致以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并表示我们齐聚于此,是为了推动中医西医互学、医技人文共建,践行“医从正道”,以“求新、求变、求进”的工作箴言,论坛的思想碰撞,必将点亮未来临床实践。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李小虎教授代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向莅临本次盛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医学同仁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及最衷心的感谢,他指出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试点项目单位,本次会议以“肿瘤防治,赢在整合”为主题,邀请国医大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西医结合评议组的专家及国内中西医结合领域的知名专家,共同探讨肿瘤整合医学的前沿进展、临床实践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必将进一步推动旗舰医院的建设,必将为我省乃至全国的肿瘤整合医学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医院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

  安徽省抗癌协会刘爱国副理事长,在致辞中呼吁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抗癌之路,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诊疗方案。同样协会将积极搭建平台,推动中西医结合肿瘤诊疗的规范化与人才培养,使安徽省的肿瘤防治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陶永会长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本次论坛对推动我省中西医结合肿瘤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他强调学会将始终致力于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打破中西医之间的壁垒。他呼吁广大同仁紧抓历史机遇,深化理论互鉴与临床协作,共同将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模式做精、做强、做实,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安徽力量”。

  安徽省中医药学会李泽庚会长在致辞中强调,中医药是肿瘤防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表示学会将大力推动中医药理论的现代诠释与临床转化,深度融入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他呼吁广大中医药同仁坚定文化自信,勇担使命,通过科技创新让古老智慧在防癌抗癌战场上绽放新的光彩,为健康安徽建设贡献中医力量。

  安徽省科协学会部田万龙部长在致辞中对本次高峰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指出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希望与会专家能够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深入交流研讨,凝聚共识。他表示科协将继续支持各类学术组织开展高水平活动,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推动我省肿瘤防治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张帮友副局长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本次论坛对推动中医药融入肿瘤防治体系的重要意义。并强调主管部门将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中医药理论与现代肿瘤诊疗技术深度融合。他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深入发掘中医药在肿瘤防治中的独特优势,为构建中国特色肿瘤防治模式作出更大贡献。

  会议进入学术交流环节精彩纷呈,上午的主论坛上,专家们围绕肿瘤的中医、西医及中西整合各领域深度交流,为我们带来一场高水准学术报告。

  第一节由安中医二附院曾永蕾教授主持,杭州师范大学谢恬教授带来《中西医整合“分子配伍”理论研发现代中药与祛邪扶正抗癌科学内涵》精彩报告,深入阐释了祛邪扶正抗癌的科学内涵,结合自身提出的中西医结合 “分子配伍” 理论及“双向抗癌”治疗新策略,分享了全球首个分子配伍抗癌新药--榄香烯脂质体的研发历程与应用成果。该药物作为全球首个仅含碳氢元素的抗癌新药及首个产业化的抗肿瘤脂质体纳米制剂,开创了倍半萜烯化合物治疗癌症的先例,颠覆了教科书 “无氮氧不成药” 的理论,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随后由安中医一附院李崇慧教授作为主持,安徽省中医院韩明向国医大师分享了《中医药在中西医文明互鉴中的贡献》,从中西医文明互鉴的视角,梳理了中医药在肿瘤防治及其他疾病治疗领域的重要贡献。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教学科研成果,阐述了中医药在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如何与西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推动医学领域的整体发展,强调了中医药在全球医疗体系中的独特价值与重要地位。

  在亳州市中医院徐海军教授主持下,安徽中医药大学王鹏教授分享《基于中医药典籍的肿瘤名实与辨治》,聚焦中医药典籍,深入研究肿瘤的名实关系,结合古籍中对肿瘤病症的记载与论述,分析了不同类型肿瘤的辨证论治方法。分享了其团队在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学术流派和中医药经典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主持整理的 42 部中医药古籍及相关学术专著内容,为现代中医肿瘤辨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紧接着由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蒋宗惠教授主持,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震教授在线上为我们带来《湿热证演进与胰腺癌的证治研究》演讲,围绕湿热证的演进过程,探讨了其与胰腺癌发生、发展的关联,深入分析了针对湿热证相关胰腺癌的适宜治疗方案。结合临床实践案例,分享了在胰腺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的经验与研究进展,为胰腺癌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随后安徽省立医院胡长路教授主持,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平教授带来《基于疗效提升中西医协同肿瘤整合方案的建立》,针对如何提升肿瘤治疗疗效,详细阐述了中西医协同肿瘤整合方案的建立过程。从患者病情评估、治疗方案制定、疗效监测与调整等方面,分享了整合方案的具体内容与实施步骤,结合临床数据验证了该方案在提高肿瘤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显著优势,为临床肿瘤治疗提供了可借鉴的整合模式。

  芜湖市中医院查名宝主任主持,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顾康生教授带来《ADC重塑HER2表达晚期乳腺癌诊疗格局》,重点阐述了新一代ADC药物在HER2低表达人群中的突破性疗效,这使得既往无法从抗HER2治疗中获益的庞大患者群体获得了新的生存希望,真正实现了治疗人群的“全覆盖”。顾教授通过详实的临床研究数据,展示了ADC药物在晚期乳腺癌二线及后线治疗中取得的卓越疗效,并正逐步向一线治疗甚至更早期阶段推进,持续改写治疗指南。

  至此主会场会议完满结束,李平教授对上午的会议内容进行了小结,肯定了各位专家报告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强调了中西医整合在肿瘤防治领域的重要性,鼓励参会嘉宾在后续的交流与实践中,进一步推动中西医理论融合与技术互补,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下午共设有三个分会场,“循象问道 传承精华”中医专场汇聚省内中医肿瘤领域专家,围绕理论探析、临床策略、技术应用展开分享,用扎实的中医智慧为肿瘤防治助力。

  专场伊始,氛围热烈。张梅主任开启开场致辞,强调本次专场以 “传承中医精华、服务肿瘤临床”为核心,希望通过专家分享与交流,让中医理论更好落地实践,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

  简短的开幕式后,首先由张东伟主任带来《从少阳论治恶性肿瘤的理论与实践探析》,从中医经典 “少阳理论” 出发,讲解如何用和解少阳、散结抗癌的思路治疗肿瘤,还结合临床案例分享经典方剂的应用经验,为肿瘤辨证论治提供新方向。本场由杨广山主任、冯天明主任主持。

  癌性肠梗阻是肿瘤临床的棘手问题,张梅主任聚焦这一难点,带来《癌性肠梗阻中西医整合治疗策略》。她分享了急性期用中药灌肠、针灸缓解症状,缓解期用中药调理防复发的整合方案,用真实案例证明中西医结合的显著效果。秦学金主任、姚诗清主任主持本场分享。

  汪浩主任以《近距离治疗与插植治疗临床应用》为题,汪主任强调近距离治疗与插植治疗是两种精准度高、对正常组织损伤较小的技术,在临床上具有“局部精准控瘤、减少全身副作用” 优势。李娟主任、周林主任主持本场。

  刘振昌主任带来《肺癌的中医治疗》,针对肺癌不同阶段的中医辨证特点,分享清肺化痰、益气养阴等核心治法,还结合基层临床经验给出实用治疗建议。张进科主任、吴俊主任主持本场。

  孙国平主任在《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持续抗血管生成治疗之路》中,解析了中医如何配合抗血管生成治疗,既能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又能增强疗效,为晚期结直肠癌治疗提供新思路。祝永福主任、严璟主任主持本场。

  陈永超主任分享《超声介入在临床中应用》,介绍了超声引导下中药注射、微波消融联合中药灌洗等技术,用案例展示这些微创技术的优势,为肿瘤及良性病变治疗增添新路径。汪久生主任、张徽声主任主持本场。

  专场设置两轮特邀讨论,气氛热烈。第一场讨论由苗磊、蔡江河、汤雷、许月梅、孙鑫、郑圣齐、李苗各位专家围绕 “中医肿瘤急症处理”“经典方剂应用” 展开讨论,分享临床经验,形成多项实用共识,由吴厚海主任主持。

  胡艳艳、郑孝勇、武翔、陈杨、吕杨、程鹏、高鹏各位专家则聚焦“中医技术标准化”“基层人才培养” 交流展开第二场讨论,为中医肿瘤学科发展建言献策,由冯学明主任主持。

  最后,张梅主任对专场进行总结。她表示,本场专场既有经典理论挖掘,又有临床实践分享,充分展现了中医在肿瘤防治中的优势。未来需继续坚持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推动中医更好服务肿瘤患者,为肿瘤防治事业贡献更多中医力量。

  在“中西整合-守正创新”分会场。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平教授致辞,首先对到场参会的专家、学者及临床医师表示热烈欢迎,强调“中西整合-守正创新”专场的举办背景与重要意义,指出中西医结合是突破肿瘤防治难题的关键路径。本次专场的核心目标是搭建高水平中西医肿瘤学术交流平台,聚焦临床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与创新诊疗技术,推动中西医理论融合、技术互补,助力安徽省乃至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为更多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首先由鹿楠楠教授、仲飞教授主持,郝吉庆教授为我们带来《RAS野生型CRC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抗维持专家共识解读》,系统解读 了RAS 野生型结直肠癌(CRC)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抗维持治疗专家共识的制定背景、核心依据与适用范围,结合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数据,明确该类药物在 RAS 野生型 CRC 患者维持治疗阶段的用药指征、剂量方案、疗程设定及疗效评估标准。

  紧接着许斌教授、周成胜教授主持,苏丽教授带来对《CACA中医治疗技术指南解读》的详细讲解,基于国内多中心肿瘤中医诊疗数据、结合国际肿瘤整合诊治理念,旨在填补中医肿瘤治疗标准化空白,为临床提供 “可操作、可评估、可推广” 的中医技术方案。

  黄金教授、陈江明教授作为主持人介绍,周俊东教授带来《抗血管药物治疗现状与问题》,周俊东教授深入分析了抗血管生成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挑战,并特别指出,中医药在调节肿瘤微环境、减轻药物毒性方面展现独特优势,为联合治疗提供新思路。

  第一部分讨论由魏元东教授作为讨论环节的主持人,精准把控节奏,引导各位专家深入交流,确保讨论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这部分的讨论环节更是群英荟萃。陈爱民教授、郭涛教授、吴宁波教授、徐玲玲教授、郑磊教授、张双妹教授围绕如何将CACA指南推荐技术更好地融入临床实践、抗血管药物耐药性的中西医结合应对策略以及中医证型与血管生成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关联性研究展开深入交流。最后魏元东教授总结指出,建立中西医协同的疗效评价体系是推动整合诊疗的关键。

  大会进入第二轮精彩纷呈的学术环节。由李振前教授、崔笑教授主持,朱耀东教授带来《取长补短,协同增效 —中西医结合抗肿瘤优势分析》,生动阐述了中西医"优势叠加"的治疗理念。他提出"三阶段整合"模式:西医主导治疗阶段中医减毒增效、维持治疗阶段中医扶正固本、姑息治疗阶段中医改善生存质量。朱教授特别分享了团队在中医药缓解靶向药物皮肤毒性、管理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方面的临床经验,展示了中西医结合在提升患者治疗耐受性和生活质量方面的显著优势。

  接着李红霞教授、王俊斌教授主持,王晶教授从外科视角探讨了中西医在卵巢癌治疗中的融合点。她指出,中医药在肿瘤手术的围术期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术前调理改善患者体能状态,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长期管理则注重调节免疫功能、预防复发。王教授还分享了如何将中医体质辨识纳入手术患者评估体系,实现治疗方案的个体化定制。

  随后沈磊教授、周波教授主持,付尧教授带来《病理规范化诊断》,付尧教授强调了病理诊断规范化在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中的基石作用。他提出,现代病理学不仅要提供准确的病理诊断,还应包括免疫微环境评估、分子分型等多项指标,这些正是中医药作用机制研究和疗效评价的重要基础。付教授展示了如何将中医证型与肿瘤微环境特征建立关联,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最后讨论环节由冯克海教授主持,引导大家在思想的交流中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黄环环、黄仁宝、汪超、王年飞、王正林、姚素玲、朱治法教授就会议内容进行总结交流,达成以下共识:中西医结合需要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诊疗路径,应加强基础研究,用现代科学语言阐释中医药作用机制,需要设计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提供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人才培养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关键,需要既懂中医又懂西医的复合型人才。

  大会最后,胡长路教授回顾了本次专场会议的核心议程与关键成果,对各位主讲嘉宾的精彩分享、讨论嘉宾的深入交流及全体参会人员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并表示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的疗法叠加,而是从理念、技术到标准的深度交融。

  此外,“中西汇通 质启新程”为主题的中西护理专场同样精彩纷呈。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九院的侯黎莉主任、广东省中医院的陈惠超主任、安中医一附院的徐海霞主任、安医大二附院的金宗兰主任以及安医大一附院高新院区护理部主任韩江英分别就口腔癌放疗患者味觉障碍的中医护理、中医特色技术引进与风险管理、医养结合模式下中医护理门诊建设与管理、“品管圈”实践、癌因性疲乏中西医协同护理路径等主题进行分享,为护理管理的创新与优化提供了有益参考价值。

  2025年安徽省肿瘤整合高峰论坛是一场学术的盛宴,更是一次希望的启航。2025年安徽省肿瘤整合高峰论坛虽已落幕,但中西汇通、整合创新的征程已然开启。让我们共同期待,这股源自合肥的整合之力,能汇聚成流,奔涌向前,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肿瘤防治事业注入磅礴的“中国智慧”与“安徽力量”!

打印 』※ 收藏此页 ※『 关闭

Copyright @ 2022 安徽中医肿瘤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请尽快去医院就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