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经验分享 - 详细内容
肿瘤的三焦辨治点滴经验 浏览:2607 来源:黄金昶好大夫网站 发布人:admin 2010/05/27/17:13

                             肿瘤的三焦辨治点滴经验

    对三焦的论述首见于《内经》,从位置上说, “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下焦者,别迴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从功能上看,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薰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即“上焦如雾”;“中焦亦并胃中……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即“中焦如沤”;“下焦者,别迴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即言“下焦如渎”排泄二便。现在中医学院教科书中认为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上焦为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中焦为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下焦为脐以下部位,包括肾、膀胱、大小肠、女子胞等。三焦与心包络相表里。三焦的生理功能一为通行元气,二为水液运行之道,三为运化水谷精微。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划分有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上焦主气司呼吸,主血脉,其特点是主宣发,将饮食物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敷布周身,如雾露一样可以滋养全身脏腑组织,因而喻为“上焦如雾”。中焦主运,即腐熟水谷,运化精微,以化气血,故喻之为“中焦如沤”。“沤”即是饮食水谷腐熟时的泡沫浮游状态。下焦主分别清浊、排泄尿液与大便,其具有向下、向外排泄的特点,故称“下焦如渎”。“渎”指沟渠。

    从临床角度看,六腑三焦的存在似无多大意义。因为对于水液代谢失常、运化水谷失常以及气机不畅等三焦功能失常所致的水肿、痰饮、腹泻等各种病变,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肺、脾、肾、肝、膀胱等脏腑来调理,而且在中医基础教材的脏腑辨证一章也没有提到三焦病的辨证。至于温病学中的三焦辨证之三焦,其与六腑之三焦不同,应另当别论。三焦辨证是温病的主要辩证方法,对内科杂病应用不广泛。

    古人在三焦治疗上没留下丰富的例证供我们参考,就是简单的阐述都难得一见。那么古人的部位三焦有没有临床意义呢?我认为是有的,每个脏腑有自己的功能特点,那么每个部位的病变也应该有自己的病因病机特点。现在强调脏腑辩证,脏腑之间应该是有联系的,每一焦相邻脏腑多有相近的病机特点,用药应该有相近的方药,如生脉饮即应用在心血管病,又应用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这就是例证,张仲景能通过六经辩证,把经络、脏腑及气血的病变联系起来辨证,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三焦的病变一起辩证呢?!三焦的每一焦脏腑是联系的,当应该有每一焦的病因病机特点,仔细看一下《金匮要略》中的胸部用药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甘草干姜汤等不难看出,不论治肺还是治心的方药都应用温阳化痰之品,为什么呢?古人认为心为大阳,温煦全身五脏六腑气血经络四肢百骸,上焦易阳虚,阳虚则痰浊上蒙,所以治疗上焦的疾病多采用了温阳化痰之法。中焦包括肝胆胰脾胃等脏器,治疗脾胃用脾胃之法,治疗肝胆胰的病变从古至今大多没离开脾胃,皆从脾胃下手,所以古人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下焦虽分消化道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也多从温阳化湿之法,为何,肾水需要心阳温煦,所以下焦多寒多水;湿易下注,故下焦多为湿困,所以桂枝茯苓丸剂可应用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又可应用在消化道系统疾病。理解了这些,如在辩证的基础上再结合三焦辩证疗效会更好一些。

    肿瘤科经常看到许多肿瘤没有在脏腑内,在脏腑之外,在脏腑之外的肿瘤如何辩证治疗?是每个中医大夫面临的难题,我想大家可以从三焦去辩证,从三焦去用药,同样有很好的疗效。治疗方法上焦用温阳化痰、补气养阴,中焦用健脾和胃化痰散结,下焦用温阳化湿通便。同样对位于三焦不同脏腑部位的肿瘤如配合三焦治法也会有较好的疗效。下面分别介绍上中下三焦不在脏腑的肿瘤有效病例供大家参考。

    例1.曲某某,男,45岁,北京人。主因“纵隔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年2月”于2006年11月21日就诊,曾放疗1疗程,化疗6周期,疗效欠佳,时见一般情况可,右胁下不适,咽干,时心悸,查: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约2×1.8cm2,质硬,活动度差,双耳肝区硬结,舌略暗,苔薄白,脉细关尺略滑,心肺腹(-)。胸部CT显示,纵隔肿物约5X6 cm2,中医辩证为阳虚痰蒙,治疗宜化痰温阳祛风抗癌为法,药用浙贝母15g、清半夏10g、瓜蒌皮15g、僵蚕10g、海藻30g、、茯苓30g、 蝉衣15g、干姜15g、生姜5片、桂枝15g、吴萸10g、黄连3g、生芪30g、小白花蛇1条、壁虎30g、莪术6g、白芍15g、菊花15g,14剂,水煎服,配合金龙胶囊、华蟾素片。2007年2月27日二诊,右锁骨上小淋巴结消失,纵隔占位明显变小,随证加减,至2008年1月8日,PET-CT检查肿物完全消失。位于纵隔肿瘤甚多,但由于肿物未在脏腑内,临床难以辩证,本例按化痰温阳祛风,稍加益气养阴之品,前后调理年余肿物完全消失。

    例2.孙某某,女,42岁,江苏人。主因“腹膜后脂肪肉瘤术后15月,复发10天”于2006年3月24日就诊,手术病理为(后腹膜)去分化脂肪肉瘤,去分化或分为所谓的多形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未分化多形性肉瘤)。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mentin(+)、S-100(-)、desmin(-)、NSE(-)、KP-1(-)、AE1/AE3(-)、CD34(-)、SMA(-)、CD117(-),时见一般情况可,无不适主诉,查全身淋巴结未见肿大,脉沉细略滑,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甲印10(+),腹部CT显示,肿物约2.2X3.0cm2,中医辨证为脾虚痰阻,治宜健脾化痰抗癌,药用生黄芪40g、山药20g、茯苓20g、白术10g、清半夏15g、鸡内金15g、竹茹15g、黄连2g、干姜6g、桂枝10g、吴茱萸3g、龙葵15g、山萸肉15g、五味子10g、广金钱草30g、丹皮10g、斑蝥3个,水煎服,每日一剂,配合金龙胶囊、华蟾素片。2006年7月10日腹部CT 报告,脂肪肉瘤术后,左肾前方软组织影较前缩小;重度脂肪肝。在此基础上加减,服药至2006年10月24日,腹部CT 报告:腹腔脂肪肉瘤切除术后改变,与老片对比大致相仿;重度脂肪肝。2007年再次复查腹部CT, 报告为腹部脂肪肉瘤术后改变,局部未见明显复发征象,脂肪肝,与老片对比大致相仿。该患者病变位于后腹膜,肾上腺胰尾后,未在脏腑内,若按中医理论无从用药,本例从中焦论治,以四君子汤、半夏泻心汤加减化裁,从健脾温阳和胃的角度用药取得很好的疗效。

    例3.刘某某,女,43岁,北京人。主因“盆腔脂肪肉瘤术后14月,复发3月”于2007年8月26日就诊,术后病理为脂肪肉瘤,盆腔CT片显示,病灶位于膀胱后,约3X4cm2大小,边界不清,与膀胱后壁粘连,因恐惧再次手术而求救于中医治疗。就诊时一般情况好,手足易寒,大小便通畅,查全身淋巴结未见肿大,心肺(-),腹部未触及肿物,舌红,脉沉细,辨证为阳虚湿阻,治宜温阳化湿散结抗癌,药用川乌10g(先下)、草乌10g(先下)、桂枝15g、茯苓20g、丹皮12g、吴茱萸5g、干姜15g、白芍20g、山萸肉20g、甘草5g、黄芪30g、党参15g、山药30g、壁虎30g、斑蝥3个、广金钱草30g、土茯苓40g、焦山楂30g,同时脐部外敷温阳抗癌散结中药,2月后,盆腔彩超检查肿物消失,盆腔CT也未见异常,目前该患者仍在治疗中。该患者肿物位于盆腔,按阳虚湿阻辩证用温阳祛湿利尿抗癌中药短短2月取得明显疗效。(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肿瘤科黄金昶

打印 』※ 收藏此页 ※『 关闭

Copyright @ 2022 安徽中医肿瘤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请尽快去医院就诊治疗。